野生動物保育法未落實 專家:動物也要轉型正義

野生動物保育法未落實 專家:動物也要轉型正義

野保人士今(13)表示「野生動物保育法」的不完善,造成台灣現在環境對野生動物極為不友善,強調動物也需要 「轉型正義」。

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裴家騏教授指出,台灣原生的食蛇龜在2016年「聯合國毒品與犯罪辦公室」發表的《世界野生動物犯罪報告》(World Wildlife Crime Nations Office on Drugs and Crime)中,被認為是全球被盜獵最嚴重的三種龜之一,去年同本土物種柴棺龜從「珍貴稀有」調整至「瀕臨滅絕」等級。

裴家騏表示,同樣去年,一艘從馬來西亞出發,航線經台灣運往中國大陸的船隻,載運著3,800隻已被剝皮的穿山甲被海關查獲,這只是一個悲慘的個案,台灣作為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出口及轉運站的角色,亟待被國人重視。

台灣防止動物虐待協會法務主任周敬凡表示,2018年 「野生動物保育名錄 」做了修訂,台灣獼猴 、山羌 、白鼻心 、龜殼花等物種已從保育類名錄中移除,但台灣近年 「圈養動物」風氣有上漲趨勢。舉獼猴的為例,近期發現民眾持有獼猴的比例較以往高,若民眾堅持獼猴是撿拾或救傷而來,地方機關也可能因法律或收容量上不願做處理,指出非保育類動物難以用 『野保法』內容約束,可能造成更多動物遭受非人道對待。

世界愛犬聯盟台灣總代表呂幼綸表示,今年CNN曾報導台灣黑熊比大貓熊還要珍貴,大熊貓經過20多年復育,數量已超過2000隻,台灣黑熊現存僅200到600隻,這反映台灣的『野生動物保育法』僅限於盤點物種數量,但缺少在族群數量恢復的行動,強調因缺少作為而目送物種消失是 「國恥 。」

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常務理事楊士慧提到,野生動物生存環境和開發產生競合衝突,結果就是野生動物棲地消失,數量銳減,強調民進黨政府選舉總愛強調 「本土 」價值,是否也該正視本土動物的轉型正義?